十一月時的武夷山,已經(jīng)吹起了漸涼的秋風(fēng),作為福建省最北的一座小城,這里似乎與大部分人所理解的福建并不太一樣,這里沒有海風(fēng),沒有海浪,沒有沙灘,也沒有現(xiàn)撈現(xiàn)吃的海鮮,放眼望去只有連綿起伏的山脈,還有蜿蜒曲折流淌的溪水,丹山碧水之間,孕育了名動天下的武夷巖茶,還有各式各樣好吃到不行的筍和菌菇。
然而今天我們不說巖茶,還是回到十一月武夷山茶博會的時候,那天其實除了彎刀老師之外,還有一個賣筍的。當然,此“筍”非彼“筍”,而是一款名為“顧渚紫筍”的茶,至于“賣筍的”這個稱呼來源已不可考,不過已經(jīng)深深銘刻在了我們的腦海中。
【資料圖】
早在唐時起,茶圣陸羽便將顧渚紫筍列為“茶中第一”,廣德年間正式成為貢茶,是上品貢茶中的“老前輩”。因其鮮茶芽葉微紫,嫩葉背卷似筍殼,故而得名,產(chǎn)于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水口鄉(xiāng)顧渚山一帶。
在漫漫歷史長河之中,曾經(jīng)出現(xiàn)過數(shù)不清的歷代貢茶,而自唐時起一直延續(xù)到明洪武年間,前后六百余年,顧渚紫筍無論朝代更迭始終活躍在帝王宮中,自然有其過人之處。而如今的顧渚紫筍,已經(jīng)消失在了很多茶客的視野里,甚至很多做茶的人都沒有聽過這個名字。
說起來在茶博會前有很長一段時間,賣筍的那位答應(yīng)筆者,寄一些紫筍所制的紅茶和綠茶樣品來,可這個答應(yīng)就好像女人說減肥一樣,也就是說說而已。一轉(zhuǎn)眼到了茶博會的時候,賣筍的跟著彎刀老師一起顛顛來了武夷山,到了武夷山你還想跑?筆者燒好水溫好杯,就是不拿茶葉,等著你們過來。
看到這個情況,賣筍的乖乖掏出兩包茶,認真告訴筆者,一個是紅的,一個綠的,他就帶了這么點,都上交了。雖然阿嗚姐姐曾經(jīng)認真告訴筆者,他家的紅筍比綠筍好喝,但筆者對于紅茶實在是保持一種隨緣的狀態(tài),有也行,沒有也行,加上當時收到了彎刀老師的第一個初戀,所以絲毫沒有糾結(jié),把紅筍轉(zhuǎn)贈給了鐘愛紅茶的小姐姐。
說起來還是十一月的事情,茶博會結(jié)束后,筆者背著滿滿一包茶葉千里迢迢奔了回來,前幾天整理茶柜,突然發(fā)現(xiàn)了那包綠筍,心血來潮之下,興沖沖剪開了袋子,開袋那一瞬間,感覺世界都崩塌了,這怎么還是紅筍?賣筍的竟然給的兩包都是紅筍,筆者的綠筍去哪里了?
抱著去景區(qū)旅游買紀念品的心態(tài),“拆都拆了,那就喝吧”,筆者泡了一壺紅筍慰藉一下寒冷的冬天,然而沒想到的是,那個秋季筆者恐怕是與紅茶有緣,前有獨愛的煙小種,中有彎刀老師的初戀,尾聲竟然來了一包紅筍,每一個都超出意料的好喝,且各有各的風(fēng)情萬種。
這包紅筍走的應(yīng)該是傳統(tǒng)紅茶的路線,加上顧渚紫筍本身的特點,茶芽長短均勻形若銀針,細嫩且完整,湯色和口感都符合大部分人對于紅茶的理解,橙紅明亮且透徹,有桂圓香回甘明顯。這算是意外之喜,讓筆者收獲了這杯來自唐時,陰錯陽差的紫筍。
鳳輦尋春半醉回,仙娥進水御簾開。
牡丹花笑金鈿動,傳奏吳興紫筍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