園地條件
茶園土壤多為黃棕壤,海拔為200-1000米,周圍無污染源。茶園坡度不超過25度,有效土層需達60厘米以上,生物活性較強,營養(yǎng)豐富,耕作層有機質含量需達大于1.0%,pH值為4.5-6.5。茶園內(nèi)道路相連、溝渠成網(wǎng)、防護成行,將茶園劃分成片成塊的生態(tài)園林。
茶樹種植
【資料圖】
“峽州碧峰”產(chǎn)地的主栽品種為“宜昌大葉種”及其選育的“宜紅早”、“鄂茶九號”。通常海拔600米以下的選用“宜紅早”品種,海拔600-900米選用“鄂茶九號”等大葉、抗寒性品種,海撥900米以上的選用“宜昌大葉種”種子直播。種子直播從10月到次年的4月初。茶樹種苗為無性系繁殖,符合GB11767標準。雙行密植栽培,大行距1.5米,小行距0.4米,叢距30厘米,海拔600米以下9月-10月栽苗,海拔600米以上2月-3月栽苗,每畝栽5000-6000株。
田間管理
由聯(lián)合社下屬的各合作社牽頭,組織各基地按國家及行業(yè)標準建立田間管理追溯檔案。茶葉生產(chǎn)執(zhí)行DB42/T323《地理標志產(chǎn)品鄧村綠茶》、NY/T5018-2015《茶葉生產(chǎn)技術規(guī)程》和NY/T5337-2006《無公害食品茶葉生產(chǎn)管理規(guī)范》標準的規(guī)定。
土壤覆蓋
土壤覆蓋以茶園鋪草為主,時間一般選在9-10月份。鋪草厚度為10厘米,以不露土為宜,成齡茶園畝鋪干草不少于2000公斤,幼齡茶園不少于3000公斤。平地茶園將草直接撒放在行間,坡地茶園應在鋪的草上放一些泥塊,以防止鋪草被水沖走;對剛剛移栽的幼齡茶園,鋪草應緊靠根際,防止根際失水造成死苗,起到保苗的作用。
耕作松土
茶園耕作分為淺耕、深耕兩種。淺耕時間一般在春茶前、春茶后、夏茶后各一次,常與追肥、除草等農(nóng)事結合進行,淺耕深度10厘米左右。中耕一般在茶季結束后進行,深度以15-20厘米為宜。深耕每年在茶季結束以后結合施基肥進行,深度在20-30厘米,離茶樹20厘米外進行。
茶園施肥
在茶樹施肥管理中,堅持“有機肥為主、營養(yǎng)元素平衡、安全施肥、因地制宜”四原則。肥料分為基肥、追肥兩種,施用方法按采摘輪次,至少春前、春后夏中、夏末、秋中、秋末各施一次,施肥深度入土20厘米左右。施肥比重前多后少,每2-3年結合深耕有機肥,深埋入土。
茶園水管
茶園管理中要做到有水能蓄,需水能供,多水能排。通常若日平均氣溫超過30℃以上達到持續(xù)7天,應安排灌溉。茶園灌溉方法主要有噴灌、滲灌、流灌和低壓管道滴灌等。灌溉水來源為降雨蓄水和山泉水。
茶園冬管
茶樹一年四季“秋末冬初”尤為重要,這時采摘結束,管理恰當,可以提產(chǎn)增收。具體抓三件事:第一,深挖施肥。畝施生物有機肥200-250千克并配合雜草渥堆作基肥。第二,修剪冠面。讓剪口下芽膨大而不散葉,以防冬凍;若不剪或剪的太遲,甚至早春剪,剪口下芽瘠小萌發(fā)遲,會嚴重影響新茶數(shù)量。第三,清園消毒。修剪的枝葉、樹下的枯枝落葉都潛伏有害蟲、害螨和病菌必須清出茶園燒毀,清園完后及時噴石硫合劑或波爾多液封園。
茶樹修剪
1.定型修剪
幼年茶樹定型修剪一般要進行3次以上,修剪的時間視茶苗高度而定。第一次定型修剪,當茶苗70-80%長到30厘米以上時,離地15-20厘米剪去上部技稍;第二次在第一次剪口上提高15-20厘米修剪;第三次在第二次剪口上再提高10-15厘米修剪。工具以籬剪為主輔之于枝剪。修剪以后發(fā)出的新梢是形成骨干枝的基礎,不可采摘。三次定型修剪后,已具有較強的骨架,即可適當留葉采摘。如進行第四次定型修剪,則在上次剪口上提高5-10厘米即可。經(jīng)過3-4次定型修剪,茶蓬高度達到50-60厘米,新茶園正式投采。
2.輕修剪
以整齊采摘面,促進營養(yǎng)生長為目的。一般海拔500米以下冬季無凍害的茶園在秋茶停采后及時進行,修剪宜輕不宜重,每次在上次剪口上提高2-3厘米。高山茶園以春季3月初解凍后或者春茶后進行為宜。輕修剪一般一年一次,管理較好的茶園也可隔年一次。
3.深修剪
經(jīng)過多年采摘和輕修剪,樹冠發(fā)生許多濃密細小分枝,俗稱“雞爪枝”,降低品質和產(chǎn)量,所以,采摘茶園每隔幾年須進行一次深修剪,剪去樹冠上部10-15厘米深的一層雞爪枝,深修剪的時期在春茶或夏茶結束后進行,剪后留養(yǎng)一季茶則可恢復樹勢。
茶樹病蟲害防治
茶樹病蟲害防治遵循“預防為主,綜合防治”方針,從茶園整個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出發(fā),綜合運用各種防治措施,創(chuàng)造不利于病蟲草等有害生物滋生和有利于各類天敵繁衍的環(huán)境條件,保持茶園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樣性,將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許的經(jīng)濟閾值以下,將農(nóng)藥殘留降低到規(guī)定標準的范圍內(nèi)。在管理中重視病蟲害測報,根據(jù)環(huán)境條件、天氣的變化,制定綜合防治措施,以農(nóng)業(yè)防治為主,輔之以生物、物理等防治技術。
1.農(nóng)業(yè)防治措施:選育種植對病蟲害抗性強的茶樹品種;加強茶園科學管理,增強樹勢,提高茶樹對病蟲害的抗性;采用相應農(nóng)藝措施直接殺滅病蟲,如清除田間雜草、分批、多次、及時采摘、修剪、冬耕、清除根際落葉等。
2.生物防治措施:利用天敵和生物農(nóng)藥防治茶樹病蟲害。茶園禁止使用和混配化學合成的殺蟲劑、殺菌劑、殺螨劑、增效劑和植物生長調節(jié)劑等。應加強對寄生性、捕食性天敵的保護,以蟲治蟲,也可利用有益的細菌、真菌、放線菌及其代謝產(chǎn)物防治病蟲害,也可以病毒治蟲。秋季用1度石硫合劑進行封園。
3.物理防治措施:利用各種物理因子、人工或器械防治病蟲草害,如人工捕殺、燈光誘殺、人工除草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