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資料圖)
窩坑茶又名蕉溪窩坑茶,產(chǎn)于江西省南康縣南嶺山脈北端的浮石、蕉溪一帶。主要產(chǎn)區(qū)為蕉溪上游海拔600余米、林木蔥郁的窩坑。
發(fā)展歷史
窩坑茶創(chuàng)始于三國,而盛于宋代。據(jù)南康縣《文藝志》記載,宋代蘇東坡謫官廣東,路過南康,舟至浮石時,曾作詩一首,其中有“浮石已干霜后水,蕉溪閑試雨前窩坑茶”之句,這里所指的“雨前窩坑茶”,就是早期的“窩坑茶”。可見這里產(chǎn)窩坑茶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。
采摘要求
制造窩坑茶所用的窩坑茶菁、以頂芽開面后二、三日,其下二、三葉葉片尚未硬化時采摘最為理想。窩坑茶菁采摘時以長至五葉,留下二葉,采一心二、三葉最為理想,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采摘尤佳,不過在同株窩坑茶樹中,萌芽時間難望一致,在春茶時期,雨水甚多,天候不穩(wěn),大體上來說頂芽開面達半數(shù)以上時,即需俟機采摘,以防窩坑茶菁過於粗老,影響品質(zhì)。一般來說,制造窩坑茶之茶菁要葉質(zhì)柔軟、葉肉肥厚、色呈淡綠為佳,采摘時機控制更是不得馬虎,采得窩坑茶菁過老,成品窩坑茶形過大、滋味淡薄,采得窩坑茶菁過早,則色澤深綠近黑,窩坑茶湯缺少香氣,品質(zhì)難得上乘。
制作工藝
加工工藝分為殺青、揉捻、初干、搓團、攤涼、足干、揀剔七道工序。窩坑茶的獨特品質(zhì),主要在“初干”和“搓團”兩個工序中形成。初干時,將揉捻葉倒入鍋中,鍋溫為90~100℃,滾炒和抖炒相間,操作要求輕與快,撈葉要勻和凈,到茶坯炒至六成干時,將鍋濕降至70℃左右,開始搓團。搓團時將窩坑茶攏在兩手心中,五指稍并攏,沿同一方向,運用掌力,逐步由輕到重搓揉窩坑茶團一并結(jié)合解塊,反復(fù)進行四五次,隨后將窩坑茶坯在沿鍋壁內(nèi)回轉(zhuǎn)搓揉,要求由重漸輕,其間不斷抖散團塊,至窩坑茶坯達九成干,條索呈螺狀顆粒為止。
窩坑茶出鍋后,稍經(jīng)攤涼,烘焙至足干,再經(jīng)過揀剔,即行包裝貯存。成窩坑茶外形條索纖細(xì),形曲呈螺狀,顆粒近似珠窩坑茶,又似眉窩坑茶,芽毫隱藏;色澤翠綠,綠中帶白;內(nèi)質(zhì)香氣清高持久。湯色嫩綠明亮,滋味鮮醇回甜,葉底嫩綠勻齊。沖泡后,芽鋒直立,白毫翻滾,成為綠茶中之珍品。窩坑茶制作精細(xì)。鮮葉采摘十分考究,在清明前后開始采摘新芽,標(biāo)準(zhǔn)為一芽一葉,鮮葉要求勻、整、潔、清,不采單片葉、魚葉、病蟲害葉、傷葉、紫魚葉、瘦小芽葉和雨水葉。芽葉采回后,及時攤放于潔凈、通風(fēng)處,約6小時后開始炒制。